去投行工作是許多畢業(yè)生夢想的選擇。美國每年每個頂尖大學都有好幾百人投簡歷到各大投行,往往第一輪面試就篩剩二三十個,僅憑一份簡歷又如何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呢?看看下面這位在美留學生親身經(jīng)歷的投行面試過程,或許對您能夠有所幫助。
投行招聘不靠人事部
通常每家投行都主要招美國頂尖大學的人,幾十年下來各個學校在每家投行也都會有自己的校友網(wǎng)絡,而招聘的工作,很多時候不是靠人事部,而是靠校友來進行的。這是因為各個學校課程不一樣,評分標準也不一樣,再加上不同的課外活動,不靠經(jīng)歷過這一切的校友,人事部很難客觀地對一份簡歷進行判斷。我就是在做了大半年的分析員新人后,自告奮勇地參加了母校在本行的招聘隊伍,才對招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。
高標準快速篩查簡歷
參加了一些關于招聘過程的培訓后,某日午飯回來,我突然發(fā)現(xiàn)桌子上多了一本有10公分厚的白皮書,一開始還以為是哪個公司的上市報告,拿起來一看才發(fā)現(xiàn)是今年暑期實習的應聘簡歷,而且還不是所有的學校,僅僅是來自我的母校,應聘分析員(不包括MBA)的就做成了這么厚本書。再一查郵件,后天就要電話討論,請大家挑出8-10份。我的天呀,800多份簡歷,你叫一個每天工作20小時的分析員抽出時間在兩天內(nèi)來挑出10份,真不愧為投行的風范。我同另一個同屆的校友通了個電話,他也有同感。大家無奈的說,那就只能以高標準嚴要求快速過了。
所謂的高標準嚴要求,其實就是幾點:GPA比較好(3.5以上就行),有過投行或金融業(yè)實習經(jīng)歷,或者是大牛人(高分,有很多領導職位和課外活動的),體育超好者(比如你是參加全美大學橄欖球賽的,并且打后衛(wèi)的),或是有不尋常的經(jīng)歷的(像在伊拉克當過兵打過仗的)。 當然,標準也比較靈活,如果你GPA很好,但工作經(jīng)歷全是搞搞研究,寫寫論文,又無啥課外活動,那就屬于投行里所謂“高分低能”,肯定被“殺”。
本科生比碩士更具優(yōu)勢
說起這,找投行工作倒也不是成績越高越好,投行很忌諱死讀書讀死書的人,所以看到高分,反而會更加看重你有沒有社團中的領導職務,搞不搞體育等。 另外,也有很多碩士生來競爭本科生的實習機會,反而是很不合算。投行里招碩士生一般很少(我這里指的是企業(yè)融資,收購兼并,財務顧問的IBD部門,不包括后勤),招的一般工資也不會和本科有太大的區(qū)別,因為想進投行的人太多了,他完全可以付少點工資招本科生,反正你只要懂加減乘除就行了,更不用提博士生了,基本上看也不看簡歷就跳過了。
有金融業(yè)實習經(jīng)歷者會加分
如果你之前有投行或是金融業(yè)實習的經(jīng)歷,那就恭喜你,又過了一關,如果沒有,也得想方設法和金融搭上邊。有人就列了一大串自己學過的金融課程,也有很多中國學生回國托關系在銀行或基金里實習,都可以加分。如果看到有人在私募或風投實習過,那就說明這個人有背景(因為私募風投一般是不會找大一大二的實習生的),一般會留意一下。當然,有時也會有執(zhí)行董事特地跑過來說,某某是我的客戶的兒子,請多關照,這我們也得賣個面子,記下。
討論敲定面試人選
等到電話會議,就又熱鬧了。十幾個校友從第一頁開始,就開始輪流報自己選中的簡歷,其他沒被提到的就跳過。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。討論中各種情形都會發(fā)生,比如說一個玩魔方世界排名前50的,成績平平,之前也沒有過相關工作經(jīng)驗,但大家都很好奇,世界排名前50的高手是怎樣的,就把他列入了面試名單。還有的簡歷上寫的挺好的,但我們中有人認識此人,也許是申請者平時為人不善,同事就說了一句,這個人人品不好,也就被一言否定。如果有人和你是一個課外活動的,也會有人問,是不是有這么個職務,這人是否做過這樣的貢獻,這也算是打假防偽的措施。就這樣,第一輪面試的20-30位人選就出來了。
經(jīng)歷了整個過程,我感覺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,既有唯才是用,不論出生和專業(yè),也有不少因為主觀因素或者是開后門而入選的。不過在投行,很多時候就是看關系才能做生意的,也難怪會開些后門。好在就算是走后門,在美國還是比較公平的,最多讓你被入選第一輪面試,之后還是要看你的真本事了。何況,第一輪面試也不是那么容易過的,就算過了,還有二面三面等著。而你的千辛萬苦逐字逐句改過的簡歷的作用,也就不幸地到此為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