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淵潔
“童話大王”鄭淵潔筆下的《舒克和貝塔》、《皮皮魯和魯西西》等,都成為一代人的記憶。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,他還寫過一個給成年人看的童話:《馴兔記》。
如今,它被拍成短片,雖然只有24分鐘,卻成為第五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上評分最高的短片。
簡介:
皮皮魯升入小學,活潑調(diào)皮的他卻成為了班主任徐老師心里沒有禮貌、故意抬杠的“壞”孩子。在徐老師眼里,聽話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標準,孩子們也在徐老師的鼓勵和教育下紛紛變成了乖巧的兔子。皮皮魯成了班上唯一一個沒有變成兔子的人,遭到同學嫌棄,甚至連父母也在徐老師的勸說和逼迫下想把皮皮魯變成兔子。無奈之下,皮皮魯最后戴上了兔子頭套,成為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……
鄭淵潔在《馴兔記》原文中寫:
“凡是變成兔子的同學,都受到老師的喜愛。他們絕對服從老師的意志。
他們特別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議論,豎著耳朵聽;
如果別人超過自己,他們就犯紅眼。
他們害怕別人揪尾巴,所以尾巴長得很短。”
千篇一律,毫無特點;爭先恐后,只為從別人的眼中換一個肯定。
一直強調(diào)尊重孩子天賦的鄭淵潔曾說: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,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。
著名數(shù)學家丘成桐在專訪中提到,創(chuàng)造力是中國學生的"短板" 。
“很多家長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,對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,而一旦面臨選擇,卻又習慣包辦!”
被“聽話教育”與“分數(shù)教育”滋養(yǎng)大的孩子,未來的人生將失去抉擇的權利和豐富的機遇。
Ken Robinson著《讓天賦自由》,他的相關演講位列全世界粉絲選出的“最受歡迎的25個TED演講”榜單中。
他認為,要培養(yǎng)真正意義的好學生,有三個原則:
第一,多樣化。大家認知世界的角度不同,每個人才是豐富多彩的。
第二,好學生應該充滿活力。大腦發(fā)育具有關聯(lián)性。不應該被分成幾部分,應該把大腦看作一整套生產(chǎn)有價值的原創(chuàng)想法的工序。這些原創(chuàng)想法來自互動的思考方式,而不是呆板的常規(guī)模式。
第三,個性化,積極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個性化才能。在成長過程中,太多孩子的天賦和創(chuàng)造力被鈍化。所以他們有了學問的技巧,卻沒有對學問的感情。老師和家長們付出足夠多的辛苦,卻不能讓孩子收獲長久的回報。
而在這些關鍵點上,美國的教育則力求完美。
美國教育組織Teach Thought去年發(fā)布的《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》報告,揭示如今美國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20個教育發(fā)展趨勢。報告從海量的信息和數(shù)據(jù)中,按照滿分是10分的分值從高到底進行了排序:
1. 成長型思維(10分)
2. 創(chuàng)客學習(9.7分)
3.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及其應用目標分類法(9.7分)
4. 信息素養(yǎng)(9.4分)
5. 個性化學習(9.0分)
6. 項目化學習(8.8分)
7. 為了學習的團隊學習(8.6分)
8. 混合式學習(8.5分)
9. 天才時光(8.2分)
10. 同理心(8.0分)
11. 教育技術支撐學生學習的適度性(7.8)
12. 社會情感教育(7.5)
13. 創(chuàng)新型學校辦學模式(7.2)
14. 機器人/編程(6.9)
15. 多元評價(6.8)
16. 基于腦科學的學習(6.5)
17. 游戲化教學(6.3)
18. 自適應學習算法(6.1)
19. 移動學習(5.8)
顯而易見,沒有一項是學科知識、考試內(nèi)容,或教學課件,也沒有美國國內(nèi)宏觀的教育改革政策,而是超越傳統(tǒng)學習方法或形態(tài)。除了對高科技的推崇,個性化、多元、游戲化、自適應、創(chuàng)新型等關鍵詞尤為引起共鳴。
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普及,越來越多家長跳出皮皮魯家長的怪圈,自由尋求更適合孩子的教育體制,選擇送孩子去美國、去海外,去接觸新天地,迎接更精彩的未來。而在海外教育規(guī)劃中,一張綠卡必不可少。
以美國為例:
孩子教育規(guī)劃從0歲開始都不算早,不盲從去做“乖乖兔”,拿起電話,現(xiàn)在就咨詢亨瑞吧!
400-699-0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