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語擬退出統(tǒng)一高考喧賓奪主的外語教育總算歸位了
發(fā)布時間:2013-12-09
摘要:昨日,教育部網(wǎng)站披露了已經(jīng)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(jié)?傮w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于明年上半年出臺。配套實施意見現(xiàn)行試點,2017年正式推廣實施,到2020年,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。最引人矚目的是,在高考改革中,將探索外語考
昨日,教育部網(wǎng)站披露了已經(jīng)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(jié)。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于明年上半年出臺。配套實施意見現(xiàn)行試點,2017年正式推廣實施,到2020年,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。最引人矚目的是,在高考改革中,將探索外語考試不再在統(tǒng)一高考時舉行,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。
這是令人百味雜陳的一則消息:尤其是那些因外語而逆轉(zhuǎn)的人生,終于可以不用在孩子們身上翻版上演了。當然,嚴格來說,這還不能說是外語退出了高考,只是從“詭異”的主角,回歸“跑龍?zhí)?rdquo;的本位。就像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袁振國說的,“從世界趨勢和個人發(fā)展來看,都需要改變外語在高考中和語文、數(shù)學同等重要的局面。”
這話說得太客氣、太文雅,如果更直白一點,就是以下的說法:2013年的全國“兩會”上,依然有代表委員在鼓呼,說中國的英語教學陷入怪圈,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(zhì)量遭“毀滅性打擊”,中國應該制定科學的外語教育戰(zhàn)略。此后,9月8日早晨,教育部前發(fā)言人、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其新浪實名認證微博上呼吁:取消小學英語課,增加國學教育,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,解放孩子,救救漢語!不管是怎樣的說辭,有一點共識越來越清晰:外語教育回歸工具屬性,實踐素質(zhì)教育的多元取向,既是民心所向、大勢所趨,也有利于相關(guān)領(lǐng)域的糾偏與均衡。
歷史而言,全民英語熱固然可以理解,卻也虛擲了不少教育資源、靡費了多少青春時光。都德的《最后一課》早說明一個道理:語言文字不僅有工具價值,還有文化價值。當英語一路狂飆的時候,中國的漢語言文化卻顯得有些步履蹣跚。譬如在2013年,“漢字危機”成為熱詞—只是,拯救漢語言危機,恐怕不能只靠電視節(jié)目來實現(xiàn),高考的導向效能不轉(zhuǎn)身,教育糾偏恐怕注定只是一場夢囈。民族語言與外語的傳承或?qū)W習,總該有個輕重緩急之分吧?
外語當然無可原罪。有人擔心高考不統(tǒng)考外語了,外語的工具價值就要被削弱了。這個邏輯實在有點“一葉障目”的意味:一者,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,畢竟,四六級考試、托福等測試,以及火熱的公務(wù)員考試、甚至企事業(yè)單位招錄等,外語還在游戲規(guī)則內(nèi),而且這個分值占比依然不小。二者,外語教育也應該讓市場來做決定,喜歡什么學什么、需要什么學什么,不能為了虛無縹緲的國際化就拿外語來折騰人。這些年,職稱評定都能理性地從外語熱中漸漸走出來,也沒見得中國的專家就都變成啞巴了。高考讓外語理性歸位,有什么可怕的呢?
世界扁平化的時候,我們選擇了疏離外語,這是一種遲到的清醒,更是難得的文化自信。高考“去外語化”,有利于中文的正本清源,也能從骨子里真正給孩子減輕負擔。此前,有媒體稱北京市小學一二年級從明年起不開設(shè)英語課,盡管隨后證明只是個思路,但還是引來全國學生及家長的艷羨與支持。高考著眼長遠,讓外語教育降火退燒,這才是基礎(chǔ)教育長袖善舞的支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