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赴美移民人數(shù)上漲,65歲以上老年移民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。與年輕人不同,老年移民群體通常不懂英語,難以融入社區(qū)生活,白天只能獨自在家打發(fā)寂寞時光。為了照顧他們的社交需求,一些以異國文化為特色的老人日托中心在美國應運而生。
在這些活動中心里,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(qū)的老人能用熟悉的母語交談、閱讀和娛樂,品嘗家鄉(xiāng)菜,與新朋老友相會。
漸成趨勢
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65歲之后移民到美國的人數(shù)達到520萬,比1990年的270萬人多出將近一倍。其中,來自亞洲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的老年移民比例最大。面對這一趨勢,越來越多老年活動中心開始注重體現(xiàn)文化差異的服務需求。
“美籍華人老年服務聯(lián)合會”已運作8年,僅在蒙哥馬利縣就開設10家分支機構,為大約2700位華裔移民老人提供服務。他們在這里講普通話或廣東話,讀中文報紙,打麻將,織毛衣,跳廣場舞。
華盛頓州埃弗里特的“多文化老年中心”面向更多樣化的移民群體,每周按日期輪流接待說越南語、菲律賓語、韓語、漢語或西班牙語的老人團體。經(jīng)營這家中心的鮑勃.夸克說,2008年前,這一地區(qū)還沒有專門服務老年移民的活動中心,大多數(shù)外國老人只在去教堂時才能有機會遇到文化背景相同的人。中心開業(yè)后,慕名而來的老年移民群體從最初的一個迅速擴展到如今的5個。
填補“空巢”
“美籍華人老年服務聯(lián)合會”副主席薇薇恩.薛指出,無論美國或中國、伊朗或韓國,現(xiàn)代社會的快節(jié)奏生活迫使年輕人白天忙于工作,讓很多老人體會到“空巢”之苦。對于隨子女移民到美國的老人而言,受語言障礙和郊區(qū)地廣人稀等因素影響,他們更難遇到能與之交流的人。
“他們中許多人非常不快樂,”薇薇恩?薛說,“尤其等到孫輩長大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沒有朋友,語言不通,不會開車,幾乎與世隔絕。”
美國許多社區(qū)都設有面向老年人的護理和活動中心,但對那些晚年才移民到美國的老人而言,這些主流的活動中心無助于緩解孤獨。
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福利學教授安德魯?沙爾拉赫說,老年移民吃不慣美式口味的食物,聽不懂美國歌曲和笑話,在一群美國老人和護工中必然會感覺自己格格不入,結果可能比獨自待在家里還要難受。
而在專為移民設立的老年中心,沒了語言和文化障礙,他們自然如魚得水,開心放松。“有一個能認同他們知識、智慧和技能的地方,這相當重要,”沙爾拉赫說。
這樣的社交場所也有益老人的身心健康。“關愛成人醫(yī)療日托中心”的創(chuàng)始人、護師萊拉?阿貝迪說:“積極的社交生活給健康帶來好處。人都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。”此外,這些活動中心幾乎都會定期為老人提供體檢服務,排查健康隱患。
相關鏈接:美“閃亮計劃”關懷老年移民
隨著美國移民數(shù)量增長,政府和民間機構開始關注和改善面向老年移民的社區(qū)服務,近年來推出一些特色項目,包括送餐上門,為有意愿工作的老人提供就業(yè)培訓和崗位,以及一個名為“閃亮計劃”的助老項目。
“閃亮計劃”始于費城,如今在美國8個州推廣,讓在校大學生或退休美國居民與老年移民“結對子”,幫助后者學習英語、適應美國生活方式,并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服務。
費城“咖啡杯老年人中心”的主管菲利普.萊說,年輕移民把父母接到美國,通常是為了讓他們幫忙照看孩子或料理家務,而一旦孩子到上學年齡,這些老人就會感到被困家中,與社會脫節(jié)。“閃亮計劃”管理方開展的調查顯示,老人們盡管希望盡快融入當?shù)厣鐣,但又不愿為此牽累孩子,成為兒女負擔。因此?ldquo;閃亮計劃”有助于解決他們的需求。
目前,“閃亮計劃”已有9000名大學生志愿者,為大約4萬移民老人提供幫助。